百善孝為先,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然而,如何行好孝道則是大有學問。
這些年,人們似乎越來越“孝順”了,回鄉祭祖的人群形成了新的客運高峰, 有的人不惜花費重金給逝去的先人做“法事”或是購買豪華墓穴,掃墓的祭品也越發新潮時尚,從最初的紙錢、紙人紙馬,再到后來的名車、別墅、手機、筆記本,甚至還有“二奶”等等,反正“上面”流行什么,“下面”就能“收到”什么。
采用這樣的做法,是一些人認為,老人活著的時候由于物質條件所限,沒有條件和機會享受這些所謂的現代生活,因此他們想通過這種方式為逝者提供再一次“享福”的機會。然而,現代科學發展到今天,人們都應該明白這樣的常識,人死如燈滅,最終化為灰土,一個消逝的生命,也就沒有了享受物質生活的可能。況且用這樣惡俗的方式讓自己的先人去放縱甚至是違背道德和倫理去享樂,對于逝者而言,也不是一種幸福,而是一種對名聲、德行的侮辱與詆毀。如果逝者泉下有知,想必也不會同意這種祭奠的方式。
因此,對長輩的孝與不孝,與身后的墓葬是否華麗昂貴,葬禮的排場是不是很大,燒的祭品是否“花哨”關系不大,而主要體現在老人健在的時候,是否得到很好的照顧和陪伴。許多老人生前難得見到子女,更無法得到照顧,活得凄慘冷清;有的子女為了些許小利,與老人打成一團,甚至對簿公堂;有的子女虐待遺棄老人,吃老啃老的現象時有發生。這樣的子女即便為逝去的老人燒一座金山,又有什么意義?
這根本就不是孝道
對于孝順而言,活養比死葬的難度要大很多,照顧日常起居,生病了要吃藥住院,還要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多陪伴、多交流,讓老人順心開心,這些如果都做到位,可比身后的厚葬麻煩多了。
因此,從本質來說,熱衷為逝去的親人搞排場,不是為了老人,是為了彰顯自己的所謂“孝行”,抑或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面子,根本與孝無關。
與其在老人身后如此“折騰”,還不如在老人在世的時候,多陪陪他們,多關心他們照顧他們。盡孝要趁早,晚了就無法彌補了。讓他們擁有一個幸福充實的晚年生活,這比死后耗費大量錢財大辦喪事擺排場要有意義得多。
對老人多一些生前的關照,少一些身后的攀比和折騰,這才是真正的孝道。也是這個清明時節,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